英伟达的逆袭之旅:将昔日霸主甩在身后

时间:2016-05-16来源:雷锋网

编者按:现在威风八面的英伟达,也并非生来如此,英伟达在GPU方面的地位,也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市场竞争,并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下的结果,今天一起回顾一下英伟达的逆袭之旅。

  将昔日霸主甩在身后

  英伟达成立于1993年,早起的NV1和NV2并不成功,真正使英伟达展露头角的是Riva 128。Riva 128像素填充率为100Mpixel/s,支持微软的Direct 3D标准,在能效上超越了3Dfx的Voodoo和ATI的Rage Pro,加上价格低廉获得了整机厂的青睐。

  之后,英伟达又发布了RIVA 128ZX,并支持OpenGL,并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支持OpenGL和Direct3D,3Dfx公司的GLIDE接口逐渐有成为鸡肋的趋势。但真正使英伟达实现逆袭的却是Riva TNT。这个TNT可不是三硝基甲苯,而是TwiN Texel的意思——拥有2条32位像素流水线的架构,每条流水线有1个TMU,每个周期可并行处理两个像素。这使得RIVA TNT的像素填充率达250M Texels/s。虽然因为制造工艺的问题,导致RIVA TNT的主频没有达到预期水准,但因为之前提到的原因,众多显卡制造商站到了3Dfx公司的对立面,加入了英伟达阵营,使RIVA TNT的综合性能虽然略逊色于Voodoo 2,但依旧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经接着,英伟达乘胜追击,推出了Riva TNT2,彻底击败了Voodoo 3,使英伟达成为新的霸主。

  在1999年,英伟达发布了GeForce 256。相对于RIVA TNT2,GeForce 256增加了Pixel Shader流水线的数目,性能得到较大提升,并将3Dfx和S3这些昔日霸主彻底抛在身后,唯独ATI的Radeon尚具一拼之力。

  英伟达与ATI

  2000年,英伟达发布了GeForce 2,其理论性能是GeForce 256的3.3倍。但因为GeForce 2的存储器带宽上存在短板,而且没有存储器带宽节省技术,致使其在游戏中的实际表现并没有达到理论预期。

  与此同时,ATI的Radeon 256问世,Radeon 256支持DirectX 7.0以及DirectX 8.0的部分特性,具备当时先进的硬件几何变形,光照效果和图像剪切等功能,并可以搭配DDR显存,并支持三重纹理贴图,在很多测试中的表现比GeForce 2好。

  然后,由于当时支持三重纹理贴图的应用程序太少,加上英伟达及时更新驱动,最终使GeForce 2与Radeon 256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随后,英伟达对GeForce 2进行改进,GeForce 2 MX则是集中改进版本中最成功的一款,GeForce 2 MX400更是因为CS的流行而成为很多游戏玩家和网吧的标准配置。

  2001年,采用R200核心的Radeon 8500虽然曾经取得过对GeForce 3的优势,但英伟达在2002年发布GeForce4 MX系列显卡后,英伟达重新确立起自己的优势。正如花无百日红,ATI基于R300核心开发的Radeon 9700 Pro瞬间给英伟达一记回马枪,在性能上胜过英伟达上一代的GeForce 4 Ti 4600/4800。

  就在英伟达推出FX 5800 Ultra重新夺回王者宝座没多久,ATI发布了Radeon 9800 Pro再度把英伟达踩在脚下......为了应对Radeon 9800 Pro,英伟达发布了FX 5900 Ultra与FX 5900......然后ATI发布Radeon 9800 XT......再然后英伟达发布FX 5950 Ultra.....就性能而言,FX 5950 Ultra与Radeon 9800 XT综合性能不相伯仲。

  接下来,英伟达和ATI又推出了Geforce 6800 Ultra、GeForce 6800 GT与Radeon X800 Pro、Radeon X800 XT杀得难解难分,并最终以英伟达推出GeForce 7800 GTX获得胜利而告终——即便技术优势仅仅保持了半年,就被ATI推出的Radeon X1950 XTX扳回一城。然后,英伟达推出GeForce 8800 Ultra和Geforce 8800GTX击败Radeon HD2900 XT......英伟达和ATI一直保持着你追我赶,交替领先的格局,直到2006年AMD收购ATI。


英伟达的逆袭之旅
1 2 3

关键词: 英伟达 ATI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