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0胆机制作 6P3P EL34 6N8P 6N3 2x25W

  作者:dolphin 时间:2017-02-28

时下“胆机”这个字眼,恐怕发烧友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对胆机的认识却是褒贬不一。有的爱之若狂,无胆不欢。有的则认为胆机指标远远达不到高保真的要求,不能算Hi-Fi音响。的确,胆机的音色甜美,柔顺自然,高频细腻,低频柔和,很符合人耳的听音需要,尤其是中高频很丰满,很耐听------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失真,与Hi-Fi背道而驰,但却被音响发烧友所接受。

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胆机则越流行。日本是胆机“苏醒”最早、最流行的国家。那么无法以Hi-Fi标准来衡量的胆机为何受宠呢?港台朋友很幽默的这样说:“因为晶粒(晶体管)是‘半’导体,而电子管是‘全’导体”?!“胆管放大信号是靠空间来传输电子流的,而晶体管则是靠“半导体”来传导的,胆管的传输特性更接近与我们自然界的声音传播规律------人耳听到的声音是靠空间传播的”?!这些话虽然很荒谬,但胆机的流行却是“爱你没商量”。 音响用电子管的分类 我国在世界上可以讲是“产胆”大国,起初大多数电子管都是仿制前苏联的,比如早期的常用胆还都使用前苏联的型号,6H8C、6H3n、6H13C、6H1n等。后来才使用了统一的国标型号,6H8C改用了6N8P。

音响用电子管的管脚,一般有小七脚(如6J1等)、小九脚(如6N3等)、大八脚(如6P3P等)、平板四脚(如2A3、300B等)、平板五脚(如807)等,211、845等则为专用四脚管座。近来一些发射胆也常见于音响电路,其声音的表现也相当不错,但管脚一般都很特殊,如FU-50、FU-46(6146)、FU-33、FU-29等。

电子管如下几个参数我们需要了解:跨导(S)、放大系数(μ)、内阻(Ri)。

跨导(S):即电子管栅偏压对屏极电流的控制能力,S=⊿Ia/⊿Ug;三极管的S与直流工作点有关,工作点处的电流大则S也大,反之S也小;

放大系数(μ):即放大量,μ=S·Ri;三极管的μ值基本上不随工作点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μ主要取决于电子管的结构;

内阻(Ri):它是这样定义的,即让栅极电压固定不变,屏极电压的变化量⊿Ua与屏极电流的变化量⊿Ia之比,即Ri=⊿Ua/⊿Ia。三极管的内阻Ri也与直流工作点有关,工作点的电流小时,Ri增大,工作点的电流大时,Ri减小。

另外还有个值得考虑的参数,就是栅极电压输入范围,栅极电压输入范围(对于常用电子管可以理解为栅偏压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信号的动态范围,此值跟管子的放大系数μ成反比,μ值高的,输入范围也就小,一般用于前级小信号放大,其S比较低,Ri较大。μ值低的,输入范围也大,可用于功率输出级,其S较高,Ri较小。从电子管的屏极特性曲线看,其输入范围跟屏极电压有关,屏极电压较高时,输入范围也会增加。

常用电子管的基本参数可以在http://www.cntube.com里查找。大部分参数均有特性曲线。

小信号电压放大胆

国产常用的有6N1~6N4(12AX7)、6N9P、6N10、6N11、6N8P等。我们知道“N”代表的是双三极管,通常双三极管内部的两个三极管的参数一致性较好,用于双声道放大对称性较理想。当然也常见用五极管如6J1等作前级放大的,三--五极复合管如6F2的用量也不小,可以取五极管的高放大量,三极管的线性好的优点于一身。也有用遥截止管如6K4等作放大的。6C系列胆内部多为单三极管,性能指标也很不错,用于音频放大也是较好的选择。只因为是“单”三极管,一级要用一个甚至两个管子,对减小整机体积不利,加之管子的离散性等原因,用者较少。(早期的收音机讲究灯/胆的数量越多越好,而国外偏将两个管子复合在一起,以减少灯的数量,将功率胆与小信号放大胆复合,就可用一只胆完成音频放大。同样,现在的发烧友追求简洁至上,当然用胆越少越好)。

如今国外的一些电子管流入国内,给胆机发烧友增加了换胆的乐趣,常见的有12AX7、12AT7、12AU7、12BH7、6DJ8、6922、ECC81、ECC82、ECC83等等型号繁多,增加了选择的余地。一般五极管的放大倍数较高,内阻较大,失真也较大(但有人却认为用五极管作前置放大的声音好听)。 倒相/推动级胆 倒相/推动级既有电压放大,又有功率放大,还应有一定的输入电压范围,所以不能用高μ管。一般选用中μ的6N8P、6N6T等,国外型号有12BH7、12AU7等,当然如果需要较大的推动功率、较高的信号摆动,也可用低μ功率胆做推动级,如6V6/6P6P、6P9P、6P3P等。 功放级用电子管 国产的音频功率放大常用胆是6P3P/6L6G(束射四极管,单端输出6.5W,AB1类输出约30W左右)、EL34/6CA7(五极管,单端输出约7W,AB1类输出约40W)、807(束射四极管,单端输出约7W,AB1类输出约50W)、KT88(束射四极管,单端输出约8W,AB1类输出约50W)、300B(直热三极管,单端输出约8W)、211(直热三极管,单端输出约15W)、845(直热三极管,单端输出约20W)、2A3/6B4G、6C4C(直热三极管,单端输出约3.5W,AB1类输出约15W)、FD-422(直热五极管,单端输出约9W,AB1类输出约50W)、6N5P/6N13P(双三极管,单端输出约4W,AB1类输出约15W)、6P1(束射四极管,单端输出约3W,AB1类输出约10W)。一般直热胆的音色表现较好,不过国产较少见小功率直热胆。一般认为,束射管的声音较粗犷有点似北方的汉子,五极管的声音较艳丽。就目前常用国产功率胆来讲,五极管EL34之类表现较清丽,KT88之类较粗壮,还有些慢吞吞之感,相比之下6P3P的表现就显得柔顺自然,音色细腻、收缩自如,是笔者较喜欢的国产功率胆之一。而且好声的要属“云光”79年的6P3P,还有南京60年的6Π3。6P3P的声音好听的原因,主要是国产6P3P的产量极大,材料、工艺方面当然很稳定。[!--empirenews.page--]

另外葫芦型胆或球型胆的声音要好于棒型胆,也是不争的事实。另外,经过本人长时间的测量发现,束射四极管产生的失真偶次谐波站主要分量,而五极管则是奇次谐波占主要,所以对于音响来讲,功放级使用束射四极管还是有好处的(大家可以从束射四极管的6P3P与五级管的EL34的声音的对比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音频功放电路的结构形式

由于电子管的内阻较高,一般都需用变压器与负载来匹配(无论单端或推挽)。线路形式一般都比较简单,仅有2~3级放大即可。即电压放大级、推动级(或倒相级)、功率输出级。每一级按放大形式分,三极管有共阴极放大(具有高输入阻抗、大的电压增益、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反相等特点,是最常用的一种)、共阳极放大(即阴极输出器,电压增益小于1,一般用做缓冲放大,连接于低阻抗负载与高阻抗信号源之间)、SRPP放大(兼具前两种放大器之优点,尤其是中高频表现良好,是近来小信号应用最多的一种)几种基本形式。 小信号电压放大级:一般常用三极管共阴极放大、SRPP放大、五极管放大。当然也有少数采用差分放大(用于推挽功放,类似“自平衡倒相电路”)。个人认为,三极管共阴极放大的中低频较丰满,但高频欠佳;SRPP放大的中高频非常理想,唯低频不及三极管共阴极放大;五极管放大多见于古老的胆机电路,失真略大;差分放大指标较高,但胆味较淡。

推动/倒相级对于单端功放来讲,这一级应该叫推动级,单端功放甚至可以不用这一级,直接由一级共阴极放大来推动,为了保证足够的增益,常用五极管来担任。对于推挽功放,这一级是倒相级(当然也有第一级兼具倒相作用,这一级就是推动级,也有单独再加一级推动级的)。倒相级又可有如下几种形式:长尾倒相、P-K分相式倒相、变压器倒相,还有负载分压式倒相电路(如Quad II)、自平衡式倒相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等。一般电路常用长尾倒相,其信号的对称性等指标较理想,阴极电阻(就是那个尾巴)越大,信号的对称性越好,故有的电路将这个尾巴接到一个负压点上。P-K分相式倒相电路,是过去使用最多的一种电路,许多经典名机都是这种电路。不过由于电子管的屏极和阴极特性不同,在其屏、阴极上取出的信号就不可能完全对称,尤其是高频信号,对于追求hi-fi的现代发烧友采用较少,但有人认为这种电路的韵味非常好,故追求韵味的发烧友也常采用这种电路;用变压器倒相,倒相后的参数一致性较好,但好的变压器不宜搞到,且频响宽度等指标完全取决于变压器的质量。

对于单端功放来讲,这一级应该叫推动级,单端功放甚至可以不用这一级,直接由一级共阴极放大来推动,为了保证足够的增益,常用五极管来担任。对于推挽功放,这一级是倒相级(当然也有第一级兼具倒相作用,这一级就是推动级,也有单独再加一级推动级的)。倒相级又可有如下几种形式:长尾倒相、P-K分相式倒相、变压器倒相,还有负载分压式倒相电路(如Quad II)、自平衡式倒相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等。一般电路常用长尾倒相,其信号的对称性等指标较理想,阴极电阻(就是那个尾巴)越大,信号的对称性越好,故有的电路将这个尾巴接到一个负压点上。P-K分相式倒相电路,是过去使用最多的一种电路,许多经典名机都是这种电路。不过由于电子管的屏极和阴极特性不同,在其屏、阴极上取出的信号就不可能完全对称,尤其是高频信号,对于追求hi-fi的现代发烧友采用较少,但有人认为这种电路的韵味非常好,故追求韵味的发烧友也常采用这种电路;用变压器倒相,倒相后的参数一致性较好,但好的变压器不宜搞到,且频响宽度等指标完全取决于变压器的质量。

功率放大级
单端功放一般采用三极管共阴极放大电路(也有少数采用阴极输出的),对于束射四极管及五极管也多被接成三极管放大形式(当然也有为提高输出功率,工作在五极管或超线性放大状态的)。为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可靠性,电路一般采用阴极自给偏压,即利用阴极电阻上的压降作为栅偏压。此种形式由于存在很深的直流负反馈,可保护娇贵的放大胆。另外这种电路的音色较柔和,尤其是中频较丰满。若采用固定偏压,虽可提高效率,瞬变、动态及解析力方面表现也要好些,但声音的柔顺程度要略逊一筹(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人采用半固定、半自给偏压的形式,笔者没有亲自听过,也不知效果如何。 [!--empirenews.page--]

推挽功放一般工作于甲乙类(也可工作于甲类,但效率较低)。大功率三极管一般不多见,且价格很高。常用的功放胆有束射四极管或五极管。五极管放大状态的效率较高,失真略大;超线性放大则介于三极--五极管放大之间,通过输出变压器反馈部分信号至帘栅极。输出功率要比三极管放大高出许多,失真要比五极管放大低很多。可谓两全其美,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推挽放大形式。不过由于是从变压器的抽头取得反馈信号,我们知道,变压器线圈对频响很宽的音频信号的反应是不一致的,其相移等会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反馈回来的信号发生改变,尤其是高频信号,再若输出变压器设计不合理,极易造成高频自激。甚至许多名机也都加有消自激电容,消除自激,这同时也破坏了高频的表现。有的电路则减小输出牛一次侧总的电感量,使得自激频率移至音频范围以外,但这同时对低频不利。另外经查看
电子管手册给出数据,一般功率胆帘栅极电压要低于其屏极电压(管内部结构所致),比如6P3P的最高屏极电压为400V,最高帘栅极电压为330V,屏耗最大20.5W,并且最后注明使用中不允许有超过一项的参数超标。当我们按超线性放大时,帘栅极电压已经是大于屏极电压了(并且峰值电压将超出很多),对管子肯定不利(这并非讲超线性放大不好)。发烧友可能要质问我,超线性放大电路风靡全世界,属一代名机电路,我为何要背道而驰,偏偏讲超线性的坏话呢?其实超线性放大电路对于使用高素质的国外功率胆,以及专用变压器,效果毋庸质疑当然是很好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国外一些名机电路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仿制成功达到原设计指标,关键在于元器件。有的电路栅偏压调节4只胆共用一只可调电位器来调节,若用国产胆怎么样?麦景图的效果谁都知道,想要仿制成功希望很小。所以我们发烧友不要一味的去“仿”,要分析透彻电路原理。名机电路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若只知皮毛就讲我仿某某,效果怎样,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也许有读者要问,照你以上的理论,胆机不就没法听了吗?那你还“吹”什么胆机好听?

其实个人的观点不同,我对于所喜欢的东西会去认真细心的分析它,琢磨它,看它是否十全十美。) 推挽功放对电源的纹波要求较低,由于输出变压器一次侧两个绕组的圈数相等、方向相反,交流纹波被相互抵消(假如两个管子的放大量不相等,则不能完全抵消,要换用配好对的管子),交流声可降至最低。正因为如此,放大器的偶次谐波失真也被全部抵消,输出端得到的几乎都是奇次谐波失真。失真度指标虽然好于单端功放,但我们知道,偶次谐波对听感有利,起修饰美化作用,可使音色丰满柔和。而奇次谐波会破坏听感,使声音显得干涩。日本《无线与实验》主笔
胆机大师浅昭哲也曾经这样说过:“交流完全平衡的,其声音反而不好听”,就是这个道理。单端胆机失真系数较大,但多数是偶次谐波失真,声音比较耐听。

以上谈了一些常用电路常识,目的是想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各种电路形式的特点,自己DIY胆机时要选用何种电路、何种胆管,用两级放大还是用多级放大形式。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套发烧初哥实用的、性价比较高的胆机放大电路。市售胆机价格高昂,工薪阶层并非能轻易拥有,另外,有些成品胆机的声音的确也不敢恭维,性价比显得较低。自己土炮DIY,又找不到好的电路,尤其是好的器件更难搞到。

这个电路采用6P3P推挽放大,输出功率2×25W(这是自给偏压放大,若改为固定偏压,可输出2×30W),有人说这是胆机的黄金功率段,能满足一般家庭的听音需要。输入级用6N3作SRPP放大,然后6N8P作长尾倒相,功率放大级可有多种形式的接法,三极、五极及超线性放大。为了适应电路的多状态工作,输出牛的初级阻抗用的是5.5K(功放管可以使用EL34),我这里推荐你采用五极管放大状态。 [!--empirenews.page--]

有关电路包括电源部分用的都是经典的典型电路,这里不做过多介绍。下面我重点谈一下装机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

首先对照电路查看元件,检查一边所有元器件,有必要用万用表逐一测量,整流二极管、电阻可以直观测试,电容先要看外观有无破损,有电容表的最好测试一下容量,没有也无妨,因为多数元器件均经过筛选,一般不会有问题的。对于电子管也要看外观有无裂痕,有否漏气现象(一般胆管内都有看似水银似的吸气剂,6N3、6N8P一般都在上部有,6P3P则是在下部),然后用万用表测一下灯丝是否通,大多数小九脚胆的4、5脚为灯丝,而6N3则不同,它的1、9是灯丝,6N8P的7、8脚是灯丝,6P3P的2、7脚是灯丝,各胆引脚排列详见附图。这里的电子管选配的是早期“曙光”胆,或前苏联的“OTK”胆,性能指标是有保证的。

对于变压器除了看外观有无破损外,还要具体测量一下参数如何。电源变压器首先找到一次侧的220v输入端,然后通入市电,具体测量一下市电220的精确度,如相差较多,可用调压器调节后获得。然后对照变压器标签上的电压值,以及电路图中绕组电压分别测量各引出端子的电压是否正确,由于是在空载情况下测得,其值可能偏高些,属正常。然后测量一下输出牛,若你手头有电感表,可以大致测量一下具体电感、漏感的大小,由于测试频率不同,其结果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关输出牛的测试将另文细说)。这里我们可以测量一下输出牛的直流电阻、抽头的对称性、阻抗比、及功率是否足够。对于常用的5.5KΩ推挽输出牛,其一次侧的直流电阻一般多在150Ω左右,关于对称性的测量,可以将5.5KΩ端(即P-P端)输入市电220V,然后测量P1~B+、B+~P2端的电压值是否相等,超线性抽头G1~B+、B+~G2端的电压值是否相等,然后测量一下二次侧的电压值,计算一下阻抗是否正确(注意效率一般取0.86左右)。然后再测量一下输出牛的功率,一般厂家给出的输出牛的功率是在30Hz或40Hz时确定的,所以体积都比较大。我们可以用50Hz交流市电简单测试一下,方法是:首先根据阻抗比确定在满功率输出时一次侧的交流电压值,本电路所供输出牛的功率为留有余量,选用LD35即35W的,这样若在8Ω端获得35W的功率输出,其一次侧5.5KΩ端需有408V的输入。这时可以用套件所提供的电源牛改接一下得到400多伏电压,电源变压器为方便烧友日后磨机,一般多配有70V/0.1A负压整流绕组,将这个电压串联在330V高压绕组上即可获得。然后将这个高压输入到输出牛的5.5KΩ端,在8Ω端接上一颗8Ω/50W的假负载(可用多只电阻串并联获得),然后通电工作一小时,看输出牛有无明显温升。

(一般发烧友可能认为,输出牛很少连续工作在满功率输出状态,输出牛的功率也就没有必要要求那么严格。其实不然,输出牛的功率如果较小,内阻肯定会大(或一次侧电感量不足),其他的参数指标也会随之降低很多。正规厂家一般都会在30Hz或40Hz时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有的还予以标出。当然也不能仅凭功率这一方面看输出牛的好坏)

给元件镀锡

接下来,对所有元器件可焊接的地方予以完全镀锡处理。镀锡时建议发烧友多准备些松香,很多地方仅用含松香的焊锡是镀不好的。并且为保证焊接点的美观,所镀锡之处尽量少留焊锡,对于粗铜接地线的镀锡更应注意,表面要均匀,以利美观。

然后就是根据电源部分原理图,对照电路板上的元件位置,将电路图中电源部分全部元件逐一插入焊牢备用。这里的高压滤波电解采用的是正规大厂的产品,性能稳定。大体积的电解平放在电路板上,并用线扎捆牢,小体积的电解直插在电路板上焊牢即可,这部分的电路很简单,元件较少,很容易完成。由于电路板设计成通用型,负压整流部分暂时不用。

组装整机

元器件安装顺序,首先将RCA座(注意与底盘绝缘)、喇叭接线柱、保险座、电源插座、开关、电位器、小九脚管座、大八脚管座之类安装好,然后安装电源变压器、输出变压器。注意紧固两只输出牛的螺丝中,分别各有两只较长的(4×30)螺丝,用以悬空支撑电路板,悬空高度一般在12mm即可。并且将拧螺丝处底盘上的喷塑层去掉,以保证整个变压器与底盘可靠的接触。将电源变压器除220V绕组外的其余几个绕组引线分别引至电路板的相应接点处。注意灯丝线可用较粗的塑胶线轻轻绞合后接至电路板的连接点,所有引线均从悬空电路板的底下走线,外面一般看不到走线,以利美观。然后将220V绕组引线接至开关、保险座及电源插座的适当位置,应注意将塑胶线尽量绞合紧密,并套上黄蜡管,有条件的可套上热缩管,并紧帖底盘边缘走线,以免造成干扰。焊好后,装上保险丝,短时通电测量一下高压是否正常(由于前级未接负载,通电时间不宜过长,并且除B1电压正常外,其余各点电压都偏高,属正常)。上述一切如无异常,装机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 [!--empirenews.page--]

将电源变压器除220V绕组外的其余几个绕组引线分别引至电路板的相应接点处。注意灯丝线可用较粗的塑胶线轻轻绞合后接至电路板的连接点,所有引线均从悬空电路板的底下走线,外面一般看不到走线,以利美观。然后将220V绕组引线接至开关、保险座及电源插座的适当位置,应注意将塑胶线尽量绞合紧密,并套上黄蜡管,有条件的可套上热缩管,并紧帖底盘边缘走线,以免造成干扰。焊好后,装上保险丝,短时通电测量一下高压是否正常(由于前级未接负载,通电时间不宜过长,并且除B1电压正常外,其余各点电压都偏高,属正常)。上述一切如无异常,装机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接下来开始布灯丝线,我希望发烧友们按我的灯丝接线法连接灯丝线。就是采用QZ-2 Ф0.80~Ф1.0 高强度漆包线双股绞合,取代传统的用较粗的塑胶线绞合连接。有些发烧友可能会怀疑安全问题,其实是多余的。稍有电工常识的人都知道,QZ高强度漆包线的表皮耐压很高,笔者曾做过实验,将新买来的QZ-2(双漆层)Ф0.80的漆包线,双股绞合后放进盐水里,然后通入220市电,一点问题都没有。经查手册规定的QZ-2 Ф0.8漆包线的击穿电压值在2700~4500V!耐热等级是B级,用来连接区区几伏的灯丝电压绰绰有余(笔者就曾见某维修电机的师傅家里的电灯线是用较粗的漆包线连接,当初感到很危险,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所以你的担心是不必要的。用漆包线绞合的好处很多,可以绞合得很紧、可以紧帖底盘走线、布出线来很是整齐美观,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可以将杂散干扰降至最低。(这么多优点为何不用!)当然由于漆包线的漆皮很薄,不能用利器划伤,只要你不损坏漆皮,尽可放心大胆的去用。

接下来开始布接地线,将粗铜线按图示弯出相应的形状,并按要求将该镀锡的地方镀上锡,然后分别予以固定、焊接好,电路的地线与底盘保持绝对的绝缘,然后再一点接地。电位器的外壳与底盘应保持良好的接触,不与地线相连。至此整体框架出来了,最后对照电路焊接放大电路部分的几个元件,信号输入线、反馈连线推荐使用屏蔽线,因为胆机的干扰较严重,加上这些部分的信号幅值较小,用屏蔽线无须担心自身电容带来的影响。

放大部分所有元件仍采用传统的搭棚焊接的形式,元件数量较少,容易连接,且可最大限度的降低干扰。这里应注意的是,该用导线连接的,信号连线应尽可能的短,还要远离灯丝线及高压线,或与灯丝线成垂直走线,且最好紧帖底盘走线。电压连线可以规规矩矩走线,以利整洁,应尽量远离信号线及灯丝线。耦合电容就近焊在管座附近,并紧帖地盘,最后用胶水粘牢,以仿松动。有些地方可以靠元件本身引线进行连接,如果元件的一端接地或接电源电压,那么就让这一端的引线长些,另一端尽量短些。还有小功率电阻尽量用小体积的,尤其是前级部分,体积越大,自身感应杂音信号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我们使用的电阻有两种,一种是1/4W五环(精度1%)金属膜小电阻,另一种是早期的2W“大红炮”金属膜电阻。这种电阻过去的产量较大,很好用,噪音较低。由于其体积较大,也许只有我们这些胆机发烧友才能领略其优点(据香港朋友讲,这种“大红炮”在美国也很受欢迎,售价已近1美金/1颗!)。

所有元件焊装完毕后,再仔细对照电路图检查一遍,尤其是管脚的排列要搞清楚,一般大八脚管座上都标有管脚顺序号,从缺口处顺时针数,小九脚也是一样。当确认无误后,即可准备通电试机,先接好喇叭线,断开反馈环路,通电检查,当每个胆都亮起来后,各点电压应基本正常。这时喇叭里可能会有些噪音,不用着急,该找接地点了。请在8Ω输出端并上一块毫伏表,此时喇叭端的电压可能较高。可将电路地与底盘逐点短接,看在那里短接时的噪音最小。我的经验是在输入RCA座附近接地最好,此时噪音电压仅有0.1mV左右,喇叭里几乎听不到噪音,并且把音量电位器旋大旋小都无影响。这一步搞定后,即可送入音频信号放音了,从CD或VCD送入信号,音量电位器慢慢旋大,应该有正常的声音放出。先不要惊喜,将音量旋至很小,然后搭接一下反馈线,如果音量更小了,那么相位是正确的。如果音量变大,或产生自激,请将输出变压器初级的两个端子对调一下,然后接上反馈线,应属正常了。 [!--empirenews.page--]

一切正常后,将仅有的几根从电路板至前级放大管的电压连线,用线扎捆在地线的框架上走线,以利整洁美观。其他地方多根线在一起的,也用线扎扎牢。所有连线及元件尽量不要有松动现象,以免出现杂音,该捆扎的捆扎,该用胶粘的就用胶水粘牢,连线及元件在不产生干扰的前提下,尽量横平竖直整齐布置。

至此,一台胆机属于你了,你可以褒机、摩机,可以根据自己的听音爱好,适当改变一下反馈量的大小(调节反馈电阻及电容)。OK,然后享受大半天的辛苦换回的喜悦吧。有关声音的表现还希望你能多多感受一下,写在这里,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

关键词: 2x25W 6P3P 6N8P P30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