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的专利突围博弈:日本对高端技术垄断

时间:2015-11-10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单独”专利授权

  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开拓海外市场,5家中国企业先后向日本企业购买了专利授权。“除了昂贵的授权费用外,中国企业还需要向对方按出口额缴纳一定比例的抽成。”赵红良说,这样,中国的稀土企业发展得越大,日本企业获得的利益就越高。

  “含钴专利”即将到期的时候,日本企业故伎重演。2012年,日立金属拿出4项专利,向中国3家钕铁硼生产企业以及世界上26家应用钕铁硼的企业再次发起337调查。“这次日立金属起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宣告日立仍然拥有专利,从而对下游的应用企业起到震慑作用。”赵红良说。

  此次中国的3家企业不仅前往美国应诉,还重金聘请了美国专业的律师团队。“这次日立金属拿出4项自认为很核心的专利,实际上却很容易就能驳倒。”赵红良说,如果这次胜诉,困扰中国钕铁硼产业发展几十年的专利障碍就彻底解决了。

  特别是2014年7月8日后,“普遍排除令”中最后一项专利过期,此前一直向日立金属购买专利授权的德国、日本企业均默认日立金属专利到期,就不再继续缴纳专利授权费用。

  “这个官司的胜诉几乎是确定的。”一位直接接触此案美国律师团队的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戏剧性的情节是在判决前的一周,3家中国企业与日立金属迅速达成和解,拿到日立金属的专利授权。“而其他26家应用企业向日立写下保证书,保证今后不采购没有专利授权企业的产品。算上之前的5家企业,中国共有8家企业取得了专利授权。”

  该人士说,这意味着除了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外,其他数百家国内钕铁硼企业生产的产品仍然无法出口。而在2014年之后,日本的专利授权,只剩下针对中国企业的内容。“小范围拿到授权,也就等于承认了日本企业的专利在中国继续有效,这些企业不但可以进入钕铁硼的高端市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排除国内其他企业参与竞争当中。”

  几乎在3家中国企业与日立金属和解的同时,国内未获授权的钕铁硼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行动。2013年5月,包括中北通磁、宁波同创在内的7家钕铁硼企业组成联盟,试图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突围与博弈

  “一得到和解的消息,山西磁材联盟的负责人当天就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把国内的钕铁硼企业组织起来,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孙宝玉说。

  2013年5月,在孙宝玉的号召下,国内几十家钕铁硼企业的代表在沈阳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上各家企业意见一致,认为必须联合起来,突破日立金属的专利封锁。”孙宝玉说。

  2013年7月,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同创强磁材料有限公司、宁波永久磁业有限公司,宁波科田磁业有限公司、杭州永磁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华辉磁业有限公司以及江门磁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这7家企业,成立“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筹资金准备去美国对日立金属提起诉讼。

  在马达看来,这是中国钕铁硼企业的觉醒。“中国企业吃过太多专利的亏,而这其中很多专利都是非常不合理的,这次7家企业联合诉讼日立金属,说明中国企业终于开始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他也提醒说, 日立金属在专利保护方面投资很大,要突围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聘请美国的专业律师团队,联盟还特意找到大批稀土以及专利的专家和律师,用一年时间仔细梳理和分析了日立金属在全球拥有的600余项专利(600余项项目中含大量不同地区的重复专利),同时对比了目前中国企业拥有的140余项专利。

  “结果是我们根本不侵犯日立金属的专利。”赵红良说,付出的努力正在收获成果,目前日立金属的2项专利被美国专利商标局认定无效。

  除了在美国的诉讼,联盟中的部分企业同时在国内向日立金属提起反垄断诉讼。2014年底,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次针对日立金属提出的垄断诉讼。此前,日立金属两次提出管辖权异议,都遭到驳回,“他们也是利用程序拖延时间。”赵红良说。

  2015年9月21日,在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的初步证据交换中,日立方面当庭承认其专利“非必须”,且辩解称,只是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了夸大宣传行为。“对于中国钕铁硼行业来说,专利的问题迟早要解决,我们是不会半途而废的。”孙宝玉说。

1 2

关键词: 稀土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查看电脑版